宜蘭的國際童玩節在上周被呂國華縣長宣告終結,消息傳來各界譁然。這看似是一樁單純的觀光經營決策,但細究背後的因素,其實不純然如此。
我們先不論什麼因素造成童玩節在兩年的光景急轉直下,就這個停辦的決策而言,絕對是錯誤的。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民調,『當你聽到童玩節時,你會想到哪裡?』,我想99%的人會回答是宜蘭。不會是台東、花蓮,也不會是嘉義、台南。反過來,當你問『暑假去宜蘭可以玩什麼?』,我想一樣有99%的人回答『童玩節』。在行銷的術語上,這叫做『品牌』。童玩節在宜蘭縣政府十幾年來的經營下已經打出品牌。
是不是品牌?很簡單。比方說,台南市也找個地方來辦『台南童玩節』,我想不會有多少遊客有興趣,因為品牌是很難取代的。遊客的心中,一樣要花錢體驗童玩節,當然要去參觀有品牌的節慶。再進一步講,也沒有哪個縣市敢隨便辦『童玩節』來搶市場的。因此當呂國華縣長說他準備規劃另一個新的活動取代童玩節,我完全想不通他怎會做出這種決策。畢竟放掉一個有品牌的活動,要去重新建立一個市場上陌生的觀光商品,在理論上或實務上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觀光學上面有一個名詞叫做目的地行銷(Destination Marketing),地方行銷的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塑造有特色的吸引點(Attractions)。其實,童玩節之所以成功和陳定南縣長整治冬山河的成果有很大的關係。用吸引點的觀點來看:冬山河的親水公園是硬體的吸引點,童玩節則是軟體的吸引點。沒有前者的親水空間,童玩節便失色一半。這也是為何童玩節無法完全複製到其它縣市的原因。宜蘭的冬山河經驗,開啟台灣選民對公共工程品質要求的典範,特別是親水空間的規劃與重視。後來的高雄愛河、台南運河、及淡水的八里左岸都是源於這個典範。而童玩節的開辦與經營成功,則是公部門結合創意與地方行銷的另一成就。也刺激各縣市努力發展出符合自身條件的節慶。
硬體雖難,但軟體也不簡單。軟體所倚靠的創意不會從天而降,創意需要時間摸索,也需要從失敗中去體驗。它是一個冗長學習的過程。觀光上的創意其實是在相互競爭和複製上激發出來的成果。停辦童玩節,被停掉的不是一個活動而已,被停掉的是一整串節慶經驗的累積與傳承。替呂國華辯護的人中,有人說,童玩節內的遊樂設施沒有申請專利,以致於被其它民營的遊樂園模仿,久而久之失去新鮮感。講這話完全是外行。觀光本來就是複製性很高的產品,難道可以禁止別人模倣我的點子嗎?問題應該檢討的是,為何你無法推陳出新?為何你原地踏步?想不出新點子,那就要多看多學習。活動只有創新,才能躲開被複製的困擾。如果一個有品牌的活動都搞到每況愈下,有什麼本事可以舉辦一個全新的活動來替代?
比較讓我擔心的還不只如此,而是我覺得呂國華根本不重視節慶的價值,否則單純從節慶的門票赤字來直接判『童玩節』死刑,真的合理嗎?節慶所帶動的商業利益其實是整個旅遊過程的消費(如交通食宿與紀念品等)。沒有了童玩節,就少掉幾十萬因慕童玩節之名而來的旅客。泛藍縣市政府對創意和活動一向不重視,他們的集體傾向是偏好土地開發,和硬體建設。而『開發=拼經濟』幾乎是藍色縣市長千年不變的思維。想想,過去省府時代的『撒錢=會做事』,不就如此嗎?看來不只童玩節被殺掉,而是從陳定南開始所樹立的宜蘭綠色經驗,也要被殺了!
(作者是我,本文同步刊登於本期新台灣周刊)
- Aug 13 Mon 2007 14:12
專欄:誰殺了童玩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