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社記者蔡蕙如華盛頓十六日專電

在中國產品安全性問題嚴重打擊美國消費者信心之際,最新一期美國「商業週刊」指出,中國伴隨快速經濟發展浮現的弊端重重,可能會妨礙它變成下一個超級強權。

報導認為,要解決問題,中國要掙脫共產黨包袱,不過,在現階段這樣的革命性政治改變似乎不可能;因此,報導所作的合理揣測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弊端重重的中國,基本上可能就是十年後的中國」。

本期商業週刊封面故事以「破裂的中國」為題,指出中國政府過去三十年來動員人民與資本產生的經濟成長成果令世人敬畏,不過無法有效控管食品安全、貪污等問題也隨之而來;而由於共產黨已建立一套根深蒂固的官僚體制,因此即使北京政府有心就問題進行改革,也往往受到許多地方共黨官員的阻礙。

報導說,近來頻頻在美國出現問題的黑心出口貨品與食品只是問題一部份;中國的共產黨機制可以有效審查網路,卻對仿冒問題、股市、環保、社會安全等議題無可奈何。另外,中國雖比日本投資更多於研發,但它的創新紀錄也乏善可陳。

報導引述一位中國社會行動者表示,中國的法令可與某些其他頂尖國家相比,但問題是沒有辦法完全執行,因為地方政府專注於取悅公司的大老闆。

報導也提到,中國政府官員的年度評等有百分之七十來自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因此幹部們以規避法令、低價釋放土地、執照等方式圖利當地公司,而貪污的機會也驚人。

商週表示,這群共產黨的「紅色資本主義家」已經演化成一批有權有勢的既得利益菁英;一個如美國般完全私有化的資本市場只會剝奪中國官員以利益酬謝親信的權力,而嚴格執行著作權法令可能有利中國軟體業發展,但地方官員不願配合執行,因為他們較想保住與仿冒隨之而來的工作與利益。

報導也指出,雖然中國近來有嚴懲貪污惡棍的案例,使情況有所改善,但中央依然要努力說服地方官員配合政府政策。中國的環境保護總局在全國有六萬名官員,大幅高出美國的一萬七千名,但這些中國官員的對口單位為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重視經濟發展勝於綠色環保。

以太湖污染為例,報導說,早在一九九零年代,中央政府便下令當地工廠清理廢水;地方官員說,工廠已經建制處理設施。不過,由於這些公司不願負擔操作機器的費用,因此設備終究淪為閒置,而污染情況日益嚴重。

儘管有中國觀察家認為這是由指令性經濟邁向自由市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陣痛,但報導認為,這是中國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同樣的政府政策過去成功促進經濟成長、帶動出口工業與公共建設,但結果也可能破壞讓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的動力。

報導指出,南韓與台灣在民主化轉型後,都可改善酬庸式的資本主義;不過,中國共產黨似乎沒有容許政治改變的跡象,仍然不停取締異議份子。

報導認為,中國要解決問題,需要一個法律系統,讓地方幹部無法包庇法規,官員評等不以GDP成長為主要標準,而由資本市場養成企業家。報導說,這也意味要脫離共產黨包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ifongwang 的頭像
    yifongwang

    yifongwang的部落格

    yifong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